当一道道闪电划破夜空,为盛夏合肥之夜留下了难忘的印记。7月16日夜间,安徽省包括六安、安庆、铜陵等地遭遇强对流天气,合肥地区更是电闪雷鸣、暴雨倾盆。
根据安徽省DDW1全闪观测系统探测数据,16日20:12至17日02:54,合肥地区强对流过程闪电次数高达13569次。网上还流传出一张闪电延伸到巢湖湖面的照片,宛如“龙饮巢湖”,引发热议。
网络流传照片
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,从雷电流强度来看,本轮雷电强度不算很强,但因为发生在夜间,闪电数量多、频次密集,并伴随着大风和降水,看上较为“壮观”。
展开剩余62%7月16日深夜合肥市区电闪雷鸣
合肥一夜闪电13569次
夏季是雷电高发期,我国雷电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,其中6-8月为高发时段。合肥在夏季也常有雷电天气,对比历年数据,虽然此次闪电次数较多,但在强对流天气下,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并非异常。不过16日夜间,频频点亮夜空的闪电震撼很多市民。
根据安徽省DDW1全闪观测系统探测数据,2025年7月16日20:12至2025年7月17日02:54,合肥地区强对流过程共发生闪电13569次,其中云闪6201次,云地闪7368次。云地闪中,正地闪共2983次,平均雷电流强度为24.18 kA;负地闪4385次,平均雷电流强度为-17.04 kA。
记者从气象部门获悉,安徽全闪定位探测系统由在合肥、六安、安庆、铜陵等地布设的17台DDW1型全闪定位探测仪组成,可以监测云闪和云地闪的发生时间、位置和雷电流强度等参数。从雷电流强度来看,本轮雷电强度不算很强,但因为发生在夜间,闪电数量多、频次密集,并伴随着大风和降水,看上较为“壮观”和“唬人”。
“龙饮巢湖”奇景刷屏背后 专家解析雷电奥秘
16日夜间,当闪电划过巢湖的上空,一道干脆利落的闪电如银蛇般自云端垂至湖中。随后,“龙饮巢湖”的奇观迅速在网络传开,既引发网友对自然伟力的惊叹,也让公众对雷电现象的好奇与日俱增。
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,这震撼一幕的形成,源于强对流天气中积雨云底部积聚的强负电荷与地面形成的电势差。巢湖作为自然水体,富含电解质的特性使其成为优良导体,当电荷积累突破临界值时,便促成了这场“天地对话”。由于当晚合肥地区共监测到闪电超1.3万次,密集的放电活动为这一奇景埋下伏笔。
“壮美背后暗藏风险。”合肥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许霞特别提醒,雷暴期间的开阔水域堪称“高危地带”。自然水体因含矿物质,导电性远高于纯水,极易成为雷电放电的目标。她强调,若此时身处湖面船只,需立即躲入封闭船舱,远离金属栏杆等导电部件,必要时采取蹲低姿势减少身体暴露面积。
来源:安徽商报
发布于:山东省淘配网配资-买股加杠杆-配资平台哪家正规-线上炒股配资开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